跳到主要内容

社会中的自我

焦点和错觉

  • 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给予我们的关注比实际多。
  • 我们也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

自我概念

  • 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组织思想和行为。当我们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时,我们可以很好地回忆它(自我参照效应)。自我概念包括两个元素:
    • 指导我们对与自我有关的信息进行特殊加工的自我图式(指个体对自身某一特定方面(如“我是外向的”“我擅长数学”“我不擅长运动”)形成的稳定认知结构或心理模板。它像一个“认知过滤器”,影响我们如何注意、解释、记忆和使用与自我相关的信息。)
    • 我们梦想或者害怕成为的可能自我(指个体对未来自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想象,包括理想自我(希望成为的样子)、预期自我(预计会成为的样子)和恐惧自我(害怕变成的样子)。)
  • 文化也会塑造自我。某些人,特别是在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中,假定存在一个独立的自我。还有一些人,主要存在于亚洲和第三世界文化中,假定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自我。
  • 我们的自我认识存在有趣的缺陷。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以这种方式行动。当观察者也无法发现我们行为的有力影响作用时,我们也会忽视它。这些控制我们行为的内部的微妙过程可能与我们对它有意识的、清楚的解释不同。我们也往往会错误地预测自己的情绪。我们回嘀咕心理免疫系统的力量,并且因此倾向于高估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的持久性。

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

  • 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影响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我们的自我概念由很多因素所决定,包括我们扮演的角色,我们所作的比较,我们的社会同一性,我们如何知觉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以及成功和失败的经历。
  • 自尊动机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
  • 尽管一般来讲高自尊优于低自尊,但是研究者发现,很多社会破坏者的自尊都高于平均水平。一个高自尊的人如果遭到社会的排斥而感到威胁或沮丧时,他就具有潜在的攻击性。

自尊动机:指的是个体维持、保护和提升自尊——即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评价——的内在驱动力。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

  • 很多研究表明了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的好处。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效率以及那些内控的人,会应对得更好,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 当人们尝试去改变一种状态但毫无所获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相比之下,自我决定是靠成功的控制和改善自我状态的经验来支撑的。
  • 为人们提供较小的选择范围可能比为他们提供较大的选择范围更能给他们带来满足感。

概念

  • 自我效能:我们感到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
  • 控制感:指的是个体相信自己生活的结果是由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所控制的倾向。它是一个连续谱,一端是内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另一端是外控(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 内控者:相信:“我的行为、努力和选择决定了我的命运。” 倾向将结果归因于自身能力、努力或决策。
    • 外控者:相信:“我的生活受运气、命运、他人或强大外力的支配。” 倾向将结果归因于运气、机遇、社会不公或他人影响。
  •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反复经历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后,习得了一种“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结果”的信念,从而在即使有机会逃脱或改变处境时,也放弃尝试、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克服途径:
    • 提供可控的小成功体验。通过完成简单任务重建“我能行”的信念;
    • 认知重构。帮助个体用更现实、暂时、具体的归因替代灾难化思维;
    • 增强自我效能感。通过榜样示范、社会鼓励、情绪调节提升信心;
    • 营造支持性环境。教育者、管理者或家人应给予反馈而非否定,强调努力与策略而非天赋。

自我服务偏差

  • 学业上的成就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以激起关注。
  • 与“多数人可能都遭受低自尊和自卑感的折磨”的假设相反,研究者们发现多数人都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差。在实验和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发现,人们总是在失败的时候怨天尤人,而在成功时安享荣誉。
  • 我们在一些主观性和盲目赞许性的特征和能力方面,往往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更好。
  • 过分相信自己,使我们显现出对未来的盲目乐观。由于相信自己总能幸免于难,我们往往不去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这让我们更加脆弱。
  • 我们高估自己观点和弱点的普遍性(虚假普遍性),同时低估自己能力和品德的普遍性(虚假独特性)。
  • 自我服务归因、自我恭维的比较、盲目乐观以及自身失败的虚假普遍性,这些倾向都是自我服务偏差的表现。这些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来自我们“维持和增强自尊”的动机,这一动机有利于我们抵制抑郁,但却会引起错误评价和群体冲突。
  • 自我服务偏差可以让我们尽情享受生活中发生的美好事情,这点是可取的。但是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自我服务偏差会产生适应不良的影响,导致我们责备他们,或者因应得的东西没有得到而有受骗的感觉。
  • 真正的谦卑,与其说是虚伪的谦逊,而更像是不太在意自己。它一方面让人们为自己的专长而欣喜,另一方面也实事求是地认可他人的专长。

概念:

  • 自我服务偏差: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
  • 虚假普遍性:人们倾向于高估他人与自己持有相同观点、态度、行为或特质的程度。比如:“我觉得这样是对的,所以别人肯定也这么想。”
  • 虚假独特性:人们倾向于低估他人拥有自己积极特质或成功行为的程度,从而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特别优秀”或“与众不同”。比如:“我能做到,别人可不一定行。”

自我表露的管理

  • 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以适应我们的观众。我们在不同程度上监控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表现加以注意,不断调整它以创造一个我们所希望的形象。
  • 这种印象管理的策略可以用来解释虚伪谦逊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人们贬低自己,恭维未来的对手,或是当众感谢他人而私下却把荣誉归于自己。
  • 有时人们甚至会自我挫败行为来实现自我妨碍,用以为失败提供接口,从而保护自尊。
  • 自我表露是指我们想要外在的观众(他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对于外在的观众来说,那些在自我监控倾向量表上得分很高的人会不断根据周围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然而那些得分较低的人往往不会做相应的社会调整,以至于使他们显得不够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