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和行为
态度的ABC理论:情感(affect)、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和认知(cognition)
态度对行为的预测
我们所表露的态度和做出的行为各自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以下情况下,我们的所想所感与我们的所为会紧密相关。
- 如果把“其它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 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
- 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 态度-行为之间的关系也以相反的方向起作用:不仅态度会影响行为,行为也可能影响态度。当我们做事时,我们往往会夸大事情的严重性,特别是当我们为该事负责时。许多研究可以证实这一点。社会角色规定的行为铸造了角色扮演者的态度。
- 简单地说,我们所说所写会强烈地影响我们随后所持的态度。
- 对登门槛现象的研究说明,对一个小行为的承诺可以让人们更愿意做一件更大的事。
- 行为也影响我们的道德态度: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正确的。
- 同样,我们的种族政治行为也可以塑造我们的社会意识:我们不仅仅坚持自己相信的,我们也相信自己所坚持的。
- 政治和社会运动可能会导致旨在大规模态度改变的立法行为。
名词解释:
- 登门槛现象:当一个人先同意了一个小请求后,他/她更有可能随后同意一个更大、更重要的请求。
- 其心理机制主要基于两点:
- 自我知觉理论。当我们做出一个行为(如签名支持安全驾驶),我们会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推断自己的态度。为了保持自我形象的一致性,后续更可能做出符合这一身份的行为(如竖广告牌)。
- 承诺和一致性原则。一旦做出承诺(即使是微小的),人们会感到心理压力,必须让后续行为与之保持一致,否则会产生认知失调(“我是不是虚伪?”)。小请求像“门槛”,一旦跨过,就启动了“我是这类人”的心理脚本。
- 其心理机制主要基于两点:
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三种不同的理论可以解释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 自我表露理论假定人们适当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使其看起来与行为一致,尤其是那些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我们可以找到证据证实人们确实会因他人的想法而调整自己的态度,但与此同时也发现有时真的会引发真实态度的改变。
- 认知失调理论的解释是,当我们的行为与态度相反或者很难做决定时,我们会感到紧张。为了降低这种情绪的激活,我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失调理论进一步认为,我们不当行为的外在理论越少,我们越觉得自己对其负有责任,从而会产生越多的失调,态度也改变的越多。
- 自我知觉理论则假定,当我们的态度不 很坚定时,我们就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环境来推断我们的态度。自我知觉理论的一个有趣的推论是“过度合理化效应”:付给别人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能将他们的这种乐事转化为苦差(如果这些报酬使他们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报酬)
- 研究都证实了这两种理论的预期,这表明它们分别描述了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