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枪炮病菌与钢铁

书籍信息

  • 标题:枪炮、病菌与钢铁
  • 副标题:人类社会的命运
  • 作者:Jared Diamond
  • 译者:王道还、廖月娟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 ISBN:9787521736816

第一部分: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

第1章:人类社会的起跑点

探讨人类起源与早期迁徙,指出所有人类祖先均源自非洲,但不同大陆的生态条件影响了后续发展。例如,澳大利亚和美洲的大型动物因人类突然入侵而灭绝,导致可驯化动物资源匮乏,而欧亚大陆的动物因与人类长期共存而幸存,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第2章:历史的自然实验

以波利尼西亚群岛为案例,分析地理环境对社会形态的影响。例如,查塔姆群岛的寒冷气候迫使莫里奥里人回归狩猎采集,而新西兰的毛利人因农业发达形成复杂社会,最终征服前者。地理因素(气候、资源、面积等)直接塑造了政治结构和技术水平。

第3章:卡哈马卡的冲突

通过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的案例(168人战胜8万军队),揭示直接原因:枪炮、钢铁武器、马匹、病菌和航海技术。但更深层原因是欧亚大陆的农业发展积累,支撑了技术、军事和政治组织的优势。

第二部分:食物生产的兴起与扩散

第4章:农民的力量

农业是文明的基础,粮食盈余支持社会分工(工匠、士兵、官僚),推动技术、文字和集权国家的发展。欧亚大陆因丰富的可驯化动植物(如小麦、牛、马)率先进入农业社会。

第5章:历史上的有与无

对比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起始条件,强调驯化物种的可用性差异。例如,美洲缺乏大型可驯化动物,导致农业效率低下。

第6章:下田好,还是打猎好?

分析人类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的驱动力,包括人口压力、资源竞争等。农业虽增加疾病风险,但能养活更多人口,最终取代其他生存方式。

第7章:杏仁的前世今生

以植物驯化为例,说明人类通过无意识选择改造物种(如野生杏仁的毒性被筛选为可食用),强调驯化是长期试错的结果。

第8章:是苹果的问题,还是印第安人的问题?

反驳“族群能力差异论”,指出美洲未能驯化某些植物(如苹果)是因缺乏野生适驯化品种,而非土著智力不足。

第9章:斑马、不幸福的婚姻与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动物驯化需满足多个条件(如温顺、群居),非洲斑马因难以驯化未被利用,而欧亚大陆的马、牛则成为关键资源,印证“成功需要所有条件,失败只需一个缺陷”。

第10章:大陆轴线——历史的伏笔

欧亚大陆的东西轴线促进农业技术横向传播(相似气候带),美洲的南北轴线因气候差异阻碍传播,导致社会发展滞后。

第三部分:从食物到枪炮、病菌与钢铁

第11章:牲畜的致命礼物

密集畜牧业使欧亚人接触动物源性病菌(如天花),形成免疫力,而美洲土著因无驯化动物,面对外来疾病毫无抵抗,人口锐减95%

第12章:蓝本和借来的字母

文字起源于农业社会的管理需求,欧亚大陆通过地理便利加速文字传播,而美洲文字因孤立发展缓慢。

第13章:发明为需求之母

技术发展依赖社会需求与积累,而非个人天才。例如,车轮在美洲因缺乏畜力被废弃,而在欧亚大陆广泛应用。

第14章:从人人平等到盗贼统治

农业催生阶级分化,集权国家通过控制资源维持权力,而狩猎采集社会更平等。复杂社会通过军事和行政优势扩张。

第四部分:环游世界

第15章:亚力的族人

分析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孤立环境如何限制技术传播,尽管新几内亚人智力卓越,但资源匮乏阻碍复杂社会形成

第16章:中国——东亚之光

中国因地理统一(平原、河流)形成中央集权,但长期统一抑制技术竞争;欧洲的分裂状态促进冒险与创新(如大航海)

第17章——开往波利尼西亚的快船

南岛人通过航海技术扩张至太平洋诸岛,环境差异导致社会形态分化(如夏威夷的复杂农业 vs. 复活节岛的生态崩溃)

第18章:两个半球的碰撞

对比欧亚与美洲:美洲因缺乏驯化动物和轴线劣势,农业与技术进步滞后,最终被欧洲征服

第19章:非洲是怎么变成黑人的非洲的?

非洲南北轴线阻碍技术传播,但班图人因农业优势向南扩张,取代科伊桑人等狩猎采集族群。

第20章:日本人是什么人?

日本如何从孤立岛屿发展出独特的文化,与朝鲜人的亲缘关系